EN CN

行业动态

  • 2025-08-29

    行业动态

    清洁效率低下:传统方法已经无法满足——如何填补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?

    前言在半导体制造领域,洁净度是决定产品良率与性能的核心指标。随着芯片制程向纳米级甚至埃米级迈进,传统清洁检测方法在效率、精度与可持续性上的局限日益凸显,而超微颗粒检测技术的突破正成为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。一、传统清洁方法的五大痛点:效率与精度的双重枷锁1. 人工依赖与效率瓶颈传统清洁依赖7×24小时人

  • 2025-08-29

    行业动态

    库存180天vs交期无期:被灰尘卡脖子的现金流雪崩

    前言当意法半导体(ST)2025年Q1财报披露其库存周转天数飙升至167天时,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现金流危机已如堰塞湖般高悬。另一端,ASML的EUV光刻机交期仍停留在18个月,设备商的排产表上写满“待定”。这场冰火两重天的困局,正将行业拖入现金流的“慢性窒息”——库存积压吞噬利润,设备断供掐断产能,两者叠加形成死亡螺旋

  • 2025-08-29

    行业动态

    从硅棒到成品:400道工序的“灰尘接力”账单——一张芯片的洁净代价

    前言在半导体制造的微观世界里,一粒沙子的蜕变远比想象中复杂。从硅砂到指甲盖大小的芯片,需要经历400道精密工序,而决定成败的并非电流或光刻精度,而是肉眼不可见的灰尘。半导体业内流传着严苛的法则:每1平方米空气中0.1μm以上的微粒若超过10颗,整片晶圆即告报废。这场与尘埃的赛跑,贯穿了从硅棒拉制到芯片封装的每

  • 2025-08-23

    行业动态

    湿法洗不掉的 5 % 残留:封装前的隐形炸弹 ——从一粒 5 nm 颗粒到整批模组报废的回溯

    在8 英寸 fab 的 Final Clean 机台出口,每片 wafer 都拿到了“0.1 µm 以上颗粒 ≤ 20 颗”的放行报告。三天后,封装车间却反馈:某批次 BGA 焊球虚焊率 4.8 %,切片发现界面有 5 nm 级有机残留。——这就是那 5 % 的隐形炸弹:湿法化学无法完全去除、却在后续 260 °C 回焊时挥发-碳化-炸孔,最终导致开路或电迁移。

  • 2025-08-22

    行业动态

    EUV光照一次,灰尘刻出50nm桥接:短路从原子级开始——掩膜上0.3皮秒的爆炸,如何把10亿美金烧成铜渣

    前言EUV 舱门打开的瞬间,计时器停在 0.7 秒。一束 13.5 nm 的极紫外光刚刚扫过掩膜,晶圆台还在后退,良率曲线已经先跳崖:96.2 % → 93.1 %。没有警报,没有火光,只有电子显微镜里一条 50 nm 的铜桥像微笑的疤痕。凶手不是黑客,不是停电,而是一粒 20 nm 的碳碎片——它在0.3皮秒内完成爆炸、飞溅、嵌埋、蚀刻、抛光、短

  • 2025-08-21

    行业动态

    看不见的20nm“暗雷”:良率曲线瞬间跳水3%——一条Cu线里埋着的64亿颗晶体管葬礼

    前言在半导体行业向20 nm制程节点突进的浪潮中,一场由技术缺陷引发的“暗雷”正在悄然引爆。某头部晶圆厂在20 nm工艺量产初期遭遇良率曲线瞬间跳水3%的危机,这一看似微小的波动背后,实则隐藏着从材料科学到技术制造工艺等系统性缺陷。这场危机不仅导致单批次晶圆损失超64亿美元,更暴露出先进制程下良率控制的“死亡螺旋

  • 2025-08-12

    行业动态

    边缘 0.15 mm 死区:每 1 μm 颗粒偷走 3000 万美金

    前言“边缘 0.15 mm 死区”并不是夸张修辞,而是 300 mm 晶圆厂光刻工程师日常面对的物理极限。从 ASML NXT:2100i 扫描式光刻机的对准系统读数看,当 overlay 预算只剩 1.4 nm 时,任何 150 µm 以内的边缘死区都会被当成“不可成像”区域直接弃用。也就是说,一片 300 mm 晶圆真正能用来放芯片的面积,被活生生削掉

  • 2025-08-12

    行业动态

    一粒灰 = 10 万颗晶体管报废:7 nm 线缺陷放大器

    前言在半导体制造的微观世界里,一粒直径≤0.5μm的超微颗粒,正成为7nm及以下先进制程的“隐形杀手”。当光刻胶中的纳米级尘埃附着在晶圆表面,或蚀刻腔体内的金属污染物未被彻底清除,这些肉眼不可见的颗粒便会引发连锁反应——在7nm制程中,一个直径0.3μm的缺陷可能导致超过10万颗晶体管失效,直接摧毁一片价值数万美元

  • 2025-08-12

    行业动态

    超微颗粒(≤0.5 µm)成为7 nm以下良率瓶颈

    前言当物理极限遭遇制造现实 ,在半导体行业追逐摩尔定律的赛道上,7nm及以下制程的突破被视为人类科技文明的里程碑。然而,当台积电、三星等巨头将晶体管密度推向每平方毫米1亿个的极限时,一个微观世界的“幽灵”正悄然扼住产线咽喉——超微颗粒(≤0.5 µm)。这些尺寸不足人类头发丝千分之一的粒子,正在光刻、刻蚀、薄膜

  • 2025-08-06

    行业动态

    用头发 vs 栅极的 1:1 万比例图,讲清 0.5 µm 颗粒在 7 nm 节点的“巨人效应”?

    前言在半导体制造的纳米级战场上,一场由0.5µm颗粒引发的"尺寸暴动"正在改写产业规则。当我们将现实世界按1:10000的比例缩小,一根直径50µm的头发会化作50米高的钢铁巨塔,而7nm的晶体管栅极则缩成0.7mm宽的羊肠小道。这场微观世界的"巨人入侵",正是中国7nm芯片制造面临的核心挑战。一、尺寸暴动:1

  • 2025-08-06

    行业动态

    当芯片逼近物理极限,一颗0.1 μm的灰尘为何能毁掉一座晶圆厂? —半导体行业超微颗粒污染全景痛点解析

    一、前言:良率战争进入“分子级”在2nm节点的晶体管中,栅极长度仅容纳10个硅原子。若将晶体管放大至足球场大小,一粒0.1μm的颗粒便如卡在球门区的一辆汽车——它不会仅堵塞通道,而是直接改写器件电学特性:漏电流激增10倍,阈值电压漂移50mV,SRAM单元失效概率飙升1000倍。半导体厂的每日算术题:“每增加1颗50nm颗粒,

  • 2025-08-06

    行业动态

    芯片的超微颗粒是怎样产生的?—从源头到失效的全链路揭秘

    前言在芯片制造迈向 2 nm 节点的进程中,一颗 20 nm 的颗粒犹如一颗“定时炸弹”,其危害程度超乎想象。在 2 nm 节点,一个栅极仅能容纳 12 个硅原子,而 20 nm 的颗粒闯入,就像在地铁车厢里横停一辆 SUV,会直接撞断整条信号线,对芯片造成毁灭性打击。那么,这些超微颗粒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?下面将从原料层、环境层、工

12 »
联系我们